糖心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糖心vlog下载网址-北京实施“新中考”第一年,中招志愿填报需关注哪些新变化?

频道:财经 日期: 浏览:1

2025年是北京实施“新中考”的第一年。7月13日8:30至17日17:00为今年北京中招志愿填报时间。

今年北京中招志愿填报有哪些需关注的新变化?中招录取总分从以往的670分降至510分,会导致分数段密集化、加剧同分竞争吗?考生和家长如何才能在这有限的几天时间内做出最优志愿决策?

近日,熟悉北京中招志愿填报相关事项的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任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近些年北京中考都存在分数段相对集中的情况,这是试题难度导致的。今年总分变化本身不会导致区分度发生特别大的改变,因此家长不必过度担忧。

在任蕾看来,今年北京中招志愿填报最大的变化是,招生计划结构波动变化较大——集团校直升计划相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指标分配招生从一般初中校,变为所有初中校(包括优质校)均有“校额到校”名额,这使统招计划相应有所减少。

任蕾认为,对考生和家长来说,今年中招志愿填报的核心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志愿填报的根本参考是考生区内排名(位次),而非绝对分数。二是要把握各批次机会,根据个人情况在对应批次(提前批、“校额到校”批)填报相应志愿,避免遗漏。三是通过咨询初中所在学校以及高中目标校等方式,重点分析目标校今年统招计划数相较往年的增减,据此调整“冲稳保”的位次预期。四是合理设置每个批次内(尤其统招批)志愿梯度,保底校的选择必须足够稳妥,防止滑档风险。

分数段密集化将加剧同分竞争?

网上有些观点认为,北京“新中考”落地第一年,中招录取总分从670分变为510分后会导致“分数段密集化、加剧同分竞争”。

这种说法有无道理?会否加剧同分竞争?

任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北京中考经历了几轮改革。由于试题相对简单,中考成绩分布一直存在头部集中的“蘑菇云”现象。即头部(高分)学生集中度一直较高,尾部(低分)分布则相对稀疏。

换句话说,近些年北京中考都存在分数段相对集中的情况,这是试题难度导致的。今年分数段密集并非单纯由录取总分从670分变为510分引起的。今年中招录取总分变化本身不太可能导致区分度发生特别大改变。

在任蕾看来,不同批次的招生计划数或比例发生了变化,才是今年北京中招的最大变量。

北京中招录取按照提前招生、指标分配招生、统一招生三个阶段进行,被前一阶段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一阶段的录取。

其中,提前批包括集团校直升、特长生(体育、艺术、科技)以及高本贯通和中高本贯通等项目。

“今年的集团校直升计划相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任蕾指出,这有利于北京各区或各校提前锁定集团内部的优质生源。对于获得直升资格的学生而言,在中考前他们就能确定升入集团内高中,并非等到中考后才确定。各区的学校在中考前已向区里报备这些名额,这部分学生在初三第一学期结束后可直升高中,即“0.5+3”模式。

另外,任蕾指出,指标分配招生也即“校额到校”批,相比往年也有变化。“2018年以前北京中考有个招生计划类别是‘名额分配’,分A类(优质校名额)和B类(普通校名额),后改革为‘校额到校’,仅普通校有名额。”任蕾说,而从今年开始,北京恢复为所有初中校(包括优质校)均有指标分配,即校额到校名额。 因此,今年“校额到校”部分招生名额也增加了。

任蕾认为,这会导致北京今年中招整体结构发生变化——“校额到校”名额的增加,必然导致统招计划相应减少(尤其在某些学校)。

这意味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参考往年位次(区排名)不一定很准确。同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受到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

如何理解志愿填报中的“位次为王”?

尽管今年北京中招填报志愿时不能完全参考往年位次,但网上很多分析认为,在“分分清”规则下,仍然是“位次为王”,即位次是最重要的参考要素。

如何理解北京中招志愿填报中“分分清”与“位次为王”?

“志愿填报的根本参考是考生区内排名(位次),而非绝对分数。”任蕾表示,位次确实是重要参考要素。

关于北京中招的“分分清”规则,任蕾介绍,即在中招的统招录取中,从成绩最高的考生开始依次录取。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的志愿,会最先被检索,其次是检索分数排名第2名的考生的志愿,之后再去检索成绩排名第3名的考生的志愿,以此类推。

“分分清”规则意味着,招录系统会优先满足中考分数更高的考生的志愿。

任蕾举例介绍,系统会先检索490分的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再去看489分的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490分的考生第二志愿填报某重点高中A,比489分的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某重点高中A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

但对考生个人而言,志愿填报顺序仍然至关重要。任蕾说,招录系统会严格按照考生自己设定的志愿顺序,首先检索考生的第一志愿,再依次去检索考生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不会因为你中考分数高,就跳过对分数要求较低的第一志愿,去录取分数要求更高的第三志愿”。因此,考生应把最想去、预估分数有竞争力的学校放在靠前志愿。

此外,任蕾提醒,考虑到今年北京中招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有部分原本计划通过统招进入A校的高分考生,今年可能通过“校额到校”提前锁定A校名额,放弃了统招竞争;但也可能有另一些获得“校额到校”资格、分数特别高的考生,放弃“校额到校”名额,转而通过统招选择了更高目标。这种生源流动会导致通过统招报考A校的学生群体构成和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使得单纯参考往年统招录取位次的准确性下降。

所以,考生在填报学校时,不能完全参考该校往年的录取位次,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志愿填报前、填报中有哪些重要注意事项?

考生和家长要想在这有限的几天时间内做出最优志愿决策,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考生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校额到校”?

任蕾说,考生需要在本校达到特定排名才能获得“校额到校”资格,为求稳妥,一般建议获得“校额到校”资格的考生优先选择“校额到校”录取途径。

“希望通过填报‘校额到校’来‘冲’或者‘保’目标校的考生都可以填‘校额到校’批。”任蕾说,若“校额到校”批次中的可选学校低于考生统招预期能去的学校,且考生更倾向通过统招冲刺,则可不填或选择性填报“校额到校”批次,将机会留在统招批次。否则,一旦分数达标,系统将按批次顺序优先录取,考生将失去后续批次(如统招)机会。

任蕾提醒考生不要忽视初中就读的本校内部动态。“填报志愿前,通过与学校、与班主任联系咨询,可以了解本校获得‘校额到校’资格学生的实际填报意向,知道大约有多少人放弃这一资格,也进而能判断自己是否有递补机会。”任蕾说。

此外,任蕾建议,志愿填报前,可以主动多“跑校”咨询。也即就自身成绩和预估位次,直接前往目标高中校咨询。“学校掌握全区报考动态和一手信息,其建议比零散道听途说更全面、权威。”任蕾说,另外现场观察咨询考生群体,也可间接感知竞争热度及同分段学生意向。

任蕾还特别提醒,填报志愿时,考虑到今年“校额到校”名额增加挤压统招计划,要避免盲目参照往年位次“冲高”。“相反,今年保底校必须足够‘深’,预留比往年更大的安全空间,严防滑档。”任蕾说。

她建议,每个批次内(尤其统招批),志愿需合理设置冲刺理想校(冲)、匹配较稳校(稳)、确保能录取校(保)梯度。若目标校整体招生计划扩招(含各批次),可适当放宽“冲”志愿的位次范围。若目标校整体招生计划缩减(尤其统招计划受直升、“校额到校”挤压),则需更谨慎评估“冲”志愿的可行性,适当收紧位次预估。

总之,家长和考生要重点分析目标校今年统招计划数相较往年的增减,据此调整“冲稳保”的位次预期。

进名校垫底与去次优校拔尖怎么选?

志愿填报季,有些家长在让孩子进名校垫底与去次优校拔尖之间犹豫。这种情况该如何选择?

任蕾认为,首要原则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如果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选择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心理。”任蕾说,这种情况下,孩子若在高中阶段遇到学习困难、心理压力或人际问题,可能归因于“被迫择校”,不能积极应对。这对孩子学业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超学校排名本身。

另一方面,任蕾指出,客观上,北京基础教育资源分布较为均衡,中考录取分数线密集(有些学校分数线相差仅1-3分),这意味着同层次学校间在师资、资源上并无本质差距,最终高考表现差异更多取决于个体而非校际。

任蕾认为,从个性特质来说,抗挫折能力强、有强烈进取心和逆袭潜质的学生,适合选取在名校当“凤尾”。这类学生在名校环境中,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逐步将自己的成绩提升至中游甚至上游。自信心相对不足、需更多关注与认可的学生,则可能更适合去次优校当“拔尖生”。因为对这类学生来说,在次优校成为佼佼者,能获得更多资源倾斜和正向激励,有利于建立自信、稳定发展。

在任蕾看来,父母有十多年的养育经验,是最了解孩子个性以及抗压能力、进取心、自信水平的人。父母应该基于自己对孩子的了解,为孩子提供适配建议,而非越俎代庖替孩子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