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淑女t t:txvlog糖心小巨本人-财说|多肽原料药业绩迎井喷,但这几个因素可能会“终结盛宴”

频道:商业 日期: 浏览:1

7月初,GLP-1多肽原料药板块内公司扎堆报喜:诺泰生物(688076.SH)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约3亿元,同比大增四成;翰宇药业(300199.SZ)预告盈利1.5亿元,暴涨约15倍并扭亏为盈;圣诺生物(688117.SH)的第一季度净利0.47亿元,同比提升186%。

三家公司业绩几乎同时飙升,均受益于GLP-1原料药订单放量,这标志着国内多肽API上游进入集中兑现阶段。三家路径各异的企业在2025年“会师”于GLP-1风口,标志国产多肽原料药进入“吨级时代”。然而在业绩和股价双双高企背后,医保集采降价压力与人民币升值等变量,正考验高毛利的持续性。高增长能否延续仍存悬念。

只为降本增效

作为GLP-1多肽原料药领域的科创板龙头,诺泰生物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25亿元,同比增长57%;归母净利润4.04亿元,同比大增148%,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额3.27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多肽原料药业务收入9.44亿元,猛增127%,外销毛利率提高至74.3%,成为利润爆发的直接动能。

公司将业绩高速增长归因于“核心多肽API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和国际BD能力增强”。进入2025年,诺泰生物这一势头延续:首季收入5.66亿元,同比增59%,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大涨130%,单季毛利率升至75.8%,管理费用率降至8.4%,规模效应凸显。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公司产海外收入占比近60%。

产能层面,公司一边抢在明星多肽药物专利到期前完成工艺验证并递交DMF,另一边自建多条产线提升批量能力,实现“吨级”跃升。公司已建成6条多肽及寡核苷酸中试线,将单批产能由5公斤提高至>10公斤,并在苏州高新区新建601/602号两个车间,总投资约5亿元。据规划到2025年底,诺泰生物多肽原料产能将达数吨级。

全球需求激增驱动国内厂商竞速扩产。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多肽API CDMO市场约20.9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54.5亿美元,年增速15%;前五大厂商合计占54%份额,Bachem与PolyPeptide领跑。中国市占率仅约9%,但增速最快。国内竞争方面,诺泰、翰宇、圣诺构成第一梯队,合计拥有超40个DMF/备案号,覆盖前15大多肽仿制品。

以明星GLP-1单品司美格鲁肽为例,诺泰生物2023年销售1.25亿元,占国内31%份额,仅次于翰宇的1.68亿元(42%),圣诺约0.52亿元(10%)。诺泰生物在替尔泊肽、利拉鲁肽等新品登记上进度领先,预计2025年Q4率先取得欧盟CEP认证。目前国产多肽API呈“三强争霸”之势,跑马圈地扩产以卡位全球GLP-1原料药第二梯队。

高毛利的背后是成本控制战。诺泰生物采取“大袋包装+单批>10公斤”规模路线,平均单位成本较Bachem低约28%,并通过“API+制剂”绑定模式锁定客户资源。翰宇药业则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西班牙5m³连续液相合成线调试,单批产能提升至15公斤,并与AI算法平台合作优化序列,以缩短开发周期。圣诺生物聚焦“微反应+冻干”轻资产工艺,维持产能与成本平衡。

各家降本增效举措初见成效。诺泰生物2024年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56.65%,较上年升4.9个百分点,但凭借高压逆流纯化等措施,毛利率仍维持在75%以上。翰宇药业材料成本率虽仅32.6%,但出口佣金与包装费攀升,2024年综合毛利率仅57.1%。公司在问询回复中坦言,“利拉鲁肽印度终端渠道需额外贴现3.8%”,对冲了原料降价带来的收益。

圣诺生物2024年毛利率约59.4%,主要靠高出口单价摊薄原料成本。公司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披露,每公斤司美格鲁肽售价约385美元,原料占比仅33%,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可见诺泰依靠技术+规模锁定高毛利,而竞争对手在成本结构上仍有掣肘,高端产能兑现与降本优化的拉锯仍在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原料端和产能端的先发投入正在换取未来的议价权。一方面,2023年四季度以来Fmoc-氨基酸等上游材料价格整体回落约8%,但长链多肽批量扩大并未显著这一成本优势;诺泰生物与翰宇药业2024年材料成本率双双上升,圣诺生物原料成本同比增幅更高达88.8%。另一方面,当行业逐步进入吨级供应竞价阶段,率先达到“年产≥3吨、材料成本率

医药行业分析师李昊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即期报价约54.5万美元/公斤;诺泰生物凭更低成本曲线,可接受42万美元/公斤报价仍维持约62%毛利,而翰宇药业和圣诺生物的盈亏平衡价约在44万和48万美元。也就是说,一场围绕规模效率的“成本内战”已打响,扩产越快且降本越深的企业,未来在国际订单议价中越占先机。

汇率管理能力成试金石

2024年,诺泰生物海外收入10.26亿元,占比63%,翰宇药业则为55%,圣诺生物达30%。这意味着人民币每升值1%将令诺泰生物营收减少约0.12亿元,对于翰宇药业、圣诺生物也会产生类似影响。

作为对策,2024年诺泰生物锁定1.2亿美元远期结汇(汇率约7.00)覆盖40%外汇收款,这一年公司凭借1908万元锁汇收益抵消了1540万元汇兑损失。而翰宇年末未保值的美元应收高达4,163万美元,圣诺亦尚未开展套保。外汇市场交易员许可指出,汇率管理能力正成为多肽企业盈利韧性的试金石。

另一方面,监管拐点已现。2024年11月国家药监局和医保局发布《高风险原料药动态监督指引》,将GLP-1类原料药纳入重点监测;2025年初,多省医保将部分GLP-1制剂纳入带量采购续约清单,倒逼上游API降本让利。业内预计一旦GLP-1原料药被正式集采,毛利率恐被摊薄3–5个百分点。同时,美国FDA对海外DMF审评趋严,资料补充稍有滞后,单笔订单交付可能延迟6–12个月。

政策变局为高速扩产的多肽企业敲响警钟。李昊表示,高利润必须以合规和效率为前提,盲目冲量或遭遇监管掣肘。政策催化下,产业资本正加速向上游头部企业集中投入。

价格周期波动同样不可忽视。目前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即期报价约54.5万美元/公斤(约398万元人民币),市场预测到2026年需求翻倍后,价格或下探至42万美元/公斤。据信达证券测算,2030年全球司美格鲁肽原料需求量将由当前约1.2吨增至6.8吨,但价格中枢下移已是行业共识。届时吨级供应商若想维持60%以上毛利,唯有凭借更大规模生产和工艺革新来压缩成本。

尽管风险暗涌,赛道的长期机遇依然诱人。全球GLP-1类药物2024年销售额约876亿美元,预计2030年突破1,419亿美元;中国多肽原料药市场也将从2024年的234亿元扩张至652.5亿元,年增速17.9%。企业必须在短期高毛利和长期价格战之间取得平衡:一味追逐眼前利润,可能在全球产能释放潮中陷入价格血战;而提前布局规模和技术,有望在价格下行周期仍保持盈利底气。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只要诺泰等龙头如期兑现新增产能并打通制剂销路,收入理论上有望在三年内翻番。职业投资人赵云舟指出:“诺泰以技术+产能双领先切入高端客户,翰宇凭长期订单翻身并引入AI优化工艺,圣诺以冻干+微反应轻资产布局中小批量市场。2025年上半年三家公司净利增速均超100%,但估值和筹码已出现分化,市场接下来将围绕‘规模兑现+利润兑现+估值稳定’三条主线重新定价。”

国产多肽API“吨级时代”初启,但汇率、议价、政策等变量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从国际视角看,上游原料药话语权之争很可能才刚开始。肝素原料药的先例表明,唯有规模和质量并举才能赢得全球定价权。多肽企业需在效率竞赛中守住成本优势,并经受监管与市场考验,才能将吨级产能红利转化为稳固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