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充电宝成了舆论场的高频词。很多人拿着自己的充电宝仔细端详,“找3C”甚至成了某种网络社交游戏。
这源于一则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此事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人在出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问题的背后,或是困惑,或是期待,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参考的建议。
其一,产品质量相关。
其实,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明确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以及未标注认证标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也不得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然而,据媒体报道,多款无3C认证充电宝,直到现在仍在公开销售,这种销售行为是否明显违规?是否该追究商家乃至电商平台的责任?这些非3C认证的充电宝,又从何而来?是否应该顺藤摸瓜,给予打击?
这几天,很多人发现手里的充电宝多是没有3C的,它们何以充斥市场?去年8月的新规,是基于怎样的考量论证提出的?具体又是如何落实执行的?
既然那么多品牌、型号的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能否在生产环节就建立更加严格的检验流程?
此前,有3C的罗马仕充电宝被曝出问题召回,其3C证书也被大批撤销。这是否说明,对3C认证本身也要加强把关?对相关制造企业该如何强化监督?
其二,销售市场相关。
不只是非3C认证的产品在售卖,有媒体还发现无标产品依旧在肆意售卖,部分商家甚至公然兜售3C贴纸……在销售环节,又该如何阻止不合格的劣质充电宝流入市场?电商平台可有把关环节?监管部门可有应对策略?
伪造3C标识,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该如何追究责任?机场安检是否能有效识别伪造的3C标识?
现在,很多有乘机需求的人准备购买3C充电宝,充电宝市场也面临一场淘汰赛,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出台一些助推、鼓励政策?比如补贴?比如以旧换新的置换优惠?
其三,产品处理相关。
现在,很多人手里的非3C认证充电宝,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使用,只要不带上飞机就行?还是早弃早好?
弃用的话,又该如何处理更科学、更环保?可以直接扔小区的“有害垃圾”垃圾桶吗?没有垃圾分类的地方,又该如何处理?
一些报道显示,不少机场都拦截了大量充电宝,有的工作人员用小推车搬运,这些充电宝又是怎么处理的?流向了哪里?各大机场是否有相应的、妥善的处理方案及其监督流程?
现在还有一些专门回收充电宝的,不少人将其当作了商机,那这些回收的充电宝又流向了哪里?有没有流向二手市场?二手市场合法吗?又该如何监管?
除了3C认证,CE认证的充电宝也非常多。CE认证的充电宝安全性究竟如何?它和3C认证的区别在哪里?有哪些不足和隐患?是不是日常使用起来,也算相对可靠?消费者也需要一场专业的科普。
其四,旅客服务相关。
考虑到政策来得比较突然,机场是否可以推出寄存服务?有媒体报道发现,有的机场有寄存服务,但寄存点位距离安检口较远,不少赶时间的旅客选择放弃,那么寄存点的设置能否更加合理?或者可移动?
那些因为充电宝被拦截,过完安检后导致手机没电,但又急需使用的旅客,对其紧急需求是否能有一些满足措施?比如,设置若干个3C充电宝供应站?让旅客可以选择租借、购买?抑或,可以让旅客用手中的非3C充电宝置换3C?再或者,机场可以和商家合作推出一些3C充电宝共享箱?
有网友建议,在出发地机场选择自弃的旅客,能否给其一张凭证,让其在到达地机场领取一个充电宝?毕竟,各大机场目前都有一些被拦截的充电宝,如此双向分流,可能是一个既便捷又经济、照顾各方利益的方式?
安全无小事,创新服务也很重要。
其五,产品使用相关。
从政策看,未获3C认证的充电宝是禁止出厂和销售的,但是除了乘坐飞机,好像其他场合并没有要求。
很多人也有疑问,一些充电宝在飞机上有隐患,在其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密闭场所是否也有隐患?是否应该进一步细化、区分应用场景?禁止销售但不完全禁止使用,政策的配合度上,是否应该更加协调、自洽?
当公众讨论的越来越多,问的问题越来越多,会渐渐发现,充电宝之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航空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管理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单位等多方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