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vlog com糖心小桃:糖心vlog传媒在线播放-论坛 | 古籍文献怎样“活”起来?

频道:商业 日期: 浏览:1

国家古籍事业有赖图书馆古籍专家、古籍专业编辑和古典文献学者的积极协作,兼顾保护、整理、研究等。古籍工作将来有哪些努力的方向?古籍怎样“活”起来?近日,围绕着各馆藏珍稀文献的收藏、保护与利用,第五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

论坛现场

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稻畑耕一郎对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敦煌写卷”进行了详细地辨析,并通过对其民国时期的转抄本的形制、藏章以及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等的对比、考证,指出了其文献价值与研究意义。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教授住吉朋彦介绍了现藏日本饭沼山圆福寺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的九册本与二十册本,并通过对卷端页、印章、题识、别本、阙笔等不同方面的考察,将其与辽宁省图书馆藏本、哈尔滨市图书馆藏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涵芬楼本以及日本内阁文库藏宝胜院旧藏本、斯道文库藏松崎慊堂旧藏本等相关版本作了细致比对、审定,为其版本样态的最终考订提出自己的思考。

稻畑耕一郎

同样关注日本现存中文古籍的情况,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才梳理了群经注疏组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并提出:“单疏本在中国没落后,日传群经单疏古钞本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与出版意义。日本现存的大量单疏传本多为孤本、全本,或将助力域外汉籍钞本成为媲美敦煌西域文献出版的新亮点。”

刘玉才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韩文部主任、教授李国庆回顾了《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的缘起及出版情况,提出:“海外中文古籍留存的品种和质量至今尚无可靠的统计和全面的评判,仅北美地区就有近百家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有数量不等的中文古籍。但编有完整书目的不多,目前编目工作仍在持续,需要各界人士继续努力。”

李国庆

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对于古籍文献的整理与阅读提出新的挑战,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廖可斌谈道,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当代社会的全球化、技术垄断等导致的社会竞争使得阅读方式以至阅读本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刘明新以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活化为例,分享了AI时代的图书馆发展趋势,她表示:“创新运用AI等数字技术,既让中华文化瑰宝焕发时代生机,又为全球文明对话搭建数字化桥梁,使古籍文献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智慧结晶。”

科技在改善古籍的保存条件、古籍修复等领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存藏情况为例,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陈红彦介绍:“在古籍库房环境改善、古籍装具的使用、古籍保护的科研,设备研发、材料研发,脱酸的发明专利等领域,新的科技手段大有作为。她认为,古籍保护、古籍传播将会更好地融为一体,跨学科、跨界的合作将越来越自然地推进古籍文献走出书库、书斋,成为生活中的必需。”

作为出版方代表的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黄文韬介绍,广西师范大学通过影印出版、数字人文产品开发、跨境学术合作等路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天禄云枢数据库”平台就是古籍检索领域的重要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候君明介绍,“天禄云枢数据库”已集成6万种、3000余万页、近100亿字的珍贵古籍文献,包含历代珍本秘籍、地方志书等。数据库提供图文对照、版式还原、繁简字异体字全文检索、智能断句标点等功能,致力于还原古籍原貌,提升研究效率。

候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