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风景秀美,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的美称。独特的地形地势使得林芝境内遍布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这些峡谷和河谷之间则嵌着许多小村庄。
林芝市朗县位于林芝市的西南部,这是个仅有1.76万人口的边境小城。7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朗县仲达镇拉丁雪村,这个仅有58户205人的小村庄,有95%的村民都参与了朗县实施的“千万工程”房屋提升改造项目,于近两年盖起了有7级抗震标准的新房。

嵌在山谷里的仲达镇拉丁雪村。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摄
今年年初,扎西欧珠一家8口人搬进了300多平方米的新家。扎西欧珠的新家有着明亮、宽敞的藏式客厅。客厅的四周分别被卧室、厨房围绕着。扎西欧珠说,以前家里三代人挤在几间石木质房里,现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非常高兴。

扎西欧珠家宽敞的客厅,客厅是一间阳光玻璃房。

扎西欧珠家屋后的菜园。
扎西欧珠家里能盖上新房,正是得益于朗县2022年开始实施的《朗县“千万工程”整治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方案》)。
林芝市朗县仲达镇镇长格桑次仁介绍,2021年,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赴偏远乡镇调研后,发现很多乡村民居有安全隐患。“大部分村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多是石木结构,有地质滑坡、地基下沉的隐患,抗震等级也比较差,再加上当地的气候关系,木结构房屋容易被白蚁蛀蚀。”
脱贫攻坚以来村一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部分村居房屋的安全性、舒适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朗县对县内特别是偏远乡镇的农房摸排调查,最终发现全县有2000余户房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
朗县住建局局长李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2022年,《“千万工程”方案》出台,县政府决定每年拿出资金,重点投向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村庄。同时建立“援藏资金+县级配套+群众自筹”多元融资池,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房屋问题。
具体来看,框架结构房屋每户每人补贴3万元,砖混结构住房每户每人补贴2.5万元。而为减轻群众的资金流转困难问题,朗县提出动工就兑现第一批资金50%,主体完成兑现40%,完工再兑现10%的资金拨付办法。
因为房屋改造涉及资金补助,为了杜绝“优亲厚友”的问题,在广泛开展摸底调研后,通过村、乡、县三级审定,将最终确定的补助人数公示7个工作日,之后才开展下一步的房屋改造工作。
7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朗县仲达镇拉丁雪村里走访时看到,村民们刚建好不久的新居白墙红顶,颜色鲜亮,远远看去,就是一座典型的藏族百姓聚居的小村庄。
许多藏族百姓家里都有落地窗、日光房,有的村民借着朗县的《“千万工程”方案》实施的机遇,盖起了二层小楼,而这些新居都是按照7级抗震标准设计的。

拉丁雪村村民强巴旦增家有8口人,获得24万元补贴后,盖起了二层小楼。

拉丁雪村村民阿莱新房中的厨房。阿莱的两个孩子都是公务员,因此家里只有她和老公两人可以获得共计6万元的补助。按照规定,只有农村户口的村民,且非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方可享受政府的房屋改造补贴。

拉丁雪村村民阿莱新房中的客厅。
“我们始终把群众作为建房的主体,让他们全程参与自家房屋的建设。现在在村里看到的所有房屋户型全都不一样。村民提出自己对房屋户型的需要后,设计公司在此基础上从安全和整体藏式风格上进行调整, 一户一张设计图纸。”格桑次仁说。
格桑次仁提到,目前仲达镇8个村430户1919人已经全部完成了民房改造工作。每个村除去几户村民因为长期不在村里居住,所以没有改建房屋,其他的村民都已经搬进了新房,或者正在建设新房。“只有首批试点的林古村有一户是砖混结构,其他都是框架结构。因为最早试点的时候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后来标准越来越高。”
“拉丁雪村实施这一项目的时候,因为有前面的试点村做样板,拉丁雪村的宣传工作只用了两天,村民就纷纷着手房屋改造的前期工作。”格桑次仁说,盖房时村民之间还会互相帮助,每天的工费收得也不算高,村里还有80名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到房屋改造提升的工作中。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仲达镇林古村开始首批试点至今,朗县累计统筹本级财政资金1.5亿元,实施农房改造提升899户,惠及群众3681人。目前,2025年第一批房屋改造提升项目已经开展前期调研工作,这一批房屋改造提升工作涉及100余户600余人。